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6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40篇
林业   35篇
农学   101篇
基础科学   72篇
  158篇
综合类   477篇
农作物   156篇
水产渔业   14篇
畜牧兽医   28篇
园艺   18篇
植物保护   3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再生稻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根据已报到的研究材料,综述了中国南方稻区再生稻的研究进展。所有的水稻品种均可获得一定的再生稻产量,常规品种的再生稻产量明显低于杂交水稻的再生稻产量,而三系杂交水稻的再生稻产量又较两系杂交稻的再生稻产量低;留桩高度各地因组合不同和生态条件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一般为10~40 cm;各节间腋芽在温度、光照和水分适宜的条件下均能较好的萌发,施用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均能有效促进腋芽的萌发,并能提高再生芽的成活率;再生稻腋芽萌发及成活的最适温度为24.5~27.0℃,相对湿度为81%~85%,‘汕优63’再生稻结实率≥70%的临界低温指标是:连续5日平均气温≥21℃;头季稻齐穗期剑叶SPAD值、叶片含氮量和群体单位面积的总颖花量3个因子可以用来预测再生稻高产的促芽肥经济施用量;超级杂交稻也可获得较好的再生稻产量。再生稻的栽培技术还可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2.
为了解新型种质微胚乳超甜超高油玉米(简称为微胚乳玉米)的耐寒性,选用5个微胚乳玉米杂交组合(ME),以高油115和正甜68为对照,在发芽期和苗期低温胁迫下,测定发芽率、发芽势、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绿素含量以及SOD、POD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鉴定其耐寒性,并利用模糊隶属函数法综合评定其耐寒性。结果表明,ME1、ME2、ME3和高油115在发芽期的相对电导率上升幅度较小,脯氨酸含量和SOD活性上升幅度较大;而ME5、ME4和正甜68在发芽期的相对电导率上升幅度较大,脯氨酸含量和SOD活性上升幅度较小。利用相对电导率、脯氨酸含量、SOD活性3个指标能较有效预测微胚乳玉米在发芽期的耐寒性。ME2、ME1和高油115在苗期的丙二醛含量上升幅度较小,脯氨酸含量、SOD和POD活性上升幅度较大;而ME5和正甜68在苗期的丙二醛含量上升幅度较大,脯氨酸含量、SOD和POD活性上升幅度较小。利用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SOD和POD活性4个指标能较好地预测微胚乳玉米在苗期的耐寒性。以隶属函数值综合评价表明,5个微胚乳玉米材料的耐寒性均强于正甜68。ME2在发芽期和苗期都表现较强的耐寒性,其次为ME1和 ME3,而ME4和ME5耐寒性均较弱。  相似文献   
73.
为进一步探索中浙优1号在荔波县不同栽培密度及栽培方式下的丰产和稳产性,开展了不同栽培密度及栽培方式对中浙优1号的试验.结果表明:以密度为22.58万丛/hm2、栽植方式为等行栽植,规格16.65cm× 26.64cm,的处理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74.
广东中北部超级稻五优308强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几年来的试验和推广示范,总结出五优308的强化栽培技术,以指导广东中北部和北部地区的水稻生产.  相似文献   
75.
为了探讨施氮量与‘松粳9号’干物质积累、产量、氮肥利用率之间的关系,明确最佳氮肥施用量,使其在生产中真正发挥超级稻的增产潜力。以超级稻‘松粳9号’为材料,通过田间小区对比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施用量对超级稻‘松粳9号’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齐穗期,地上部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和吸氮量都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成熟期地上部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和吸氮量都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出现先增后减的趋势。氮肥利用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出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产量与成熟期稻穗和植株干物重、齐穗期稻穗含氮量、成熟期稻穗和植株含氮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氮肥生理利用率呈显著正相关。施氮量195 kg/hm2能实现超级稻‘松粳9号’最高产量。  相似文献   
76.
广鹿蛾对6种颜色幕布趋性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设计新型选择性害虫诱捕技术,试验研究了广鹿蛾在高压汞灯提供光源的条件下对6种不同颜色的趋性差异。均匀驱散诱集的广鹿蛾后,定时统计各彩布上的广鹿蛾数量及分布情况,定义“趋性指数”(0~100)为广鹿蛾对各颜色幕布趋性大小的衡量指标。结果表明:广鹿蛾对黄色幕布的趋性最强,趋性指数达到47.10,显著高于其他颜色幕布(P<0.01);绿色布的趋性指数为24.39,显著高于其他4种颜色;紫色布的趋性指数最小。广鹿蛾对各彩色幕布趋性显著不同,由此为设计新型选择性诱捕技术提供了可行性依据,同时为研究单物种趋光性昆虫对颜色的趋性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77.
新疆超高产棉花叶、铃空间分布及与群体光合生产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超高产棉花冠层叶面积分布、叶倾角、主茎节间长度等指标的变化,探讨叶片空间配置对冠层结构的影响及与群体光合生产的关系,揭示超高产形成的机理。【方法】定向培育棉花超高产田,系统测定高产棉花不同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叶倾角、主茎节间长度等指标的空间分布,分析冠层结构变化对群体光合速率的影响及与棉铃空间分布的关系。【结果】单产皮棉4 000 kg•hm-2超高产棉花吐絮前株高72.3-87.7 cm,主茎平均节间长度为7.15-7.20 cm,中上部节间较长;盛花期至盛铃后期叶面积指数在冠层上、中、下3层的分布比例为1﹕1﹕1,上部叶片的叶倾角为48.8-53.8、中部41.0-49.3、下部30.1-40.1,叶片群体光合速率上、中、下层的分布比例为1.5﹕1.5﹕1;至吐絮期,冠层上部的叶面积指数维持在0.95-1.76,叶片群体光合速率为8.1-13.2 μmol•m-2•s-1,占叶片总群体光合速率的45.9%-59.8%;植株上、中、下部结铃数的比例为1.8﹕1.2﹕1,冠层上层铃数较多,铃库所占比例大。【结论】超高产棉花形成的生理基础在于,盛花期至盛铃后期主茎中上部节间长,叶层间隙及叶倾角大,中下部叶面积指数分布比例高,叶片群体光合速率高且在冠层垂直方向呈均匀分布;吐絮期上层叶面积指数和叶片群体光合速率下降缓慢,棉铃空间分布与叶片群体光合速率的空间分布相吻合,叶铃关系协调。  相似文献   
78.
为了降低内转子的表面粗糙度,提出了一种利用磨料流对内转子表面实现均匀化加工的抛光方法.采用与内转子壁面等宽度的方法设置模芯,通过建立均匀化流道,改善壁面的剪切应力分布,使内转子各曲面间的壁面所受剪切应力趋向一致.依据磨料流的流变特性,建立幂律方程,分析磨料流加工过程的剪切率及剪切应力分布状况,并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的CFD模块模拟磨料介质在均匀化流道下的表面加工流速、剪切率和剪切应力的分布.结果表明:在无模芯时利用磨料流加工,内转子各表面的剪切速率差值较大;置入模芯后内转子曲面各部分所受的剪切应力比无模芯时明显得到改善,经20次加工循环后,各表面间的粗糙度最大差值由无模芯时的0.847 μm降至0.277 μm,且有效地提高了加工效率及表面质量.  相似文献   
79.
研究了杉木(Cunninghamia laceolata)木粉不同粒度对羧甲基取代度及丙烯酸接枝高吸水树脂吸水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00目和200目木粉与40目木粉X射线衍射峰没有区别,表明100目和200目木粉纤维结晶没有被破坏,木粉粒度对羧甲基取代度的影响不大;100目和200目木粉直接接枝丙烯酸聚合物吸水倍率明显降低,表明木粉颗粒逐渐变小,木粉原有的空间结构被破坏,不足以形成网络结构;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杉木木粉羧甲基化后,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中引进了大量的羧甲基,且保留了木质素特征峰,但在丙烯酸接枝的高吸水树脂中木质素吸收特征峰不存在,说明过硫酸钾引发剂产生的自由基优先与木质素苯环反应,使木质素苯环开裂,导致木质素苯环的吸收特征峰消失。  相似文献   
80.
Cucumber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vegetables in many countries. Information about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ucumber is necessary for designing, grading, sorting and processing operations. In this study, some physical properties such as diameter, length, height, and weight of three varieties of cucumber (Green Gold, Dharwad, and Super Dominus) were measured.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1) in the density values of the studied varieties, but regarding other physical properties there were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1) among them. The average density for Green Gold, Dharwad and Super Dominus were 0.98, 0.95 and 0.94 g/cm^3, respectively. Green Gold cucumber had the highest diameter, volume, weight, flesh diameter, geometric mean diameter and sphericity. Dharwad and Super Dominus varieties with 15.49 cm length and 4.61 length to diameter ratio had the highest length and length to diameter ratio, respectively. Smallest skin thickness (1.48 cm) was for Super Dominus. Surface area of Green Gold, Dharwad and Super Dominus were 192.29, 192.4 and 131.2 cm^2. As well as there was a high and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weight and volume in the studied varieties. There was a non-significant and low correlation (0.56) between diameter and length in Super Dominus. There was also a high and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diameter and geometric mean diameter in all the varie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